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(第7/8页)

尸体,瘟疫流行,土地大部分荒芜,人相食,中原大乱。

    在此处有一历史悬案,即“胡人遵石闵杀胡令屠胡”的问题。

    前文讲过,后赵有一大将叫麻秋,就是前文叙述的,受降假投降的段辽时,被慕容恪打跑的那个后赵的征东将军。

    《晋书》卷一百七《石季龙载记》记载,“屯据四方者,所在承闵书诛之……刘国据阳城,段龛据陈留,姚弋仲据混桥,苻洪据枋头,众各数万。王朗、麻秋自长安奔于洛阳。秋承闵书,诛朗部胡千余。朗奔于襄国。麻秋率众奔于苻洪。”

    意思是说,石闵的杀胡令一出,屯居四方的各地军头开始杀胡,麻秋和王朗从长安到洛阳的途中,麻秋按照石闵的旨意,杀掉了王朗部下千余名胡人,投奔了苻洪。

    此处有几点疑点:1、麻秋本人,是胡人,为何要杀胡人?2、如果是按照杀胡令杀掉王朗部下的胡人,为何又投降了另一个胡人苻洪(氐族)?

    关于这个问题,有一种观点认为,麻秋不是胡人,而是汉人。但《太平广记》卷267引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:后赵石勒将麻秋者,太原胡人也,植性虓险鸩毒。有儿啼,母辄恐之麻胡来,啼声絶。

    后世也皆以麻胡代指麻秋,且,当今在汉族、蒙古族、苗族、回族、壮族、土族、土家族、傈僳族、锡伯族中,均有麻姓,非汉族所独有,故麻秋是汉人的可能性基本排除。

    问题在哪?

    且看《晋书》卷一百十二《苻洪载记》记载:“初,季龙以麻秋镇枹罕,石闵之乱,秋归邺,洪使子雄击而获之,以秋为军师将军”。

    这记载是说,麻秋是在去石闵占领的邺城的路上,被苻洪的儿子打败抓住后归降苻洪的,这与同样是《晋书》中卷一百七《石季龙载记》记载的“麻秋率众奔于苻洪”相矛盾。

    综合史料分析,破案如下:

    石闵屠胡,本不是出于民族大义,而是源于夺权过程中胡人作梗,胡人不能为其所用才愤而屠胡。能为石闵所用的胡人,还是能保证性命和利益的。这样,石闵发出杀胡令后,才真的有麻秋这样,深知石闵真实用意并响应石闵的“胡jianian”出现。

    证据?事实就是证据。

    1、从麻秋的出发地看。麻秋镇守西北关中、陇西一代,自古有“得关中者得天下”之说。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,也曾劝苻洪先收关中,然后东争天下,可见麻秋也知道关中的重要性。而其在乱世出关中奔向邺城,显然是没个人野心的,而是想以石闵为其正主。

    2、从麻秋的归宿来看。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,苻洪视麻秋为知己,委以为军师将军,可麻秋却想用毒酒干掉苻洪后逃走,结果被苻洪之子苻健杀掉。这,显然是身在氐营心在汉。

    3、从动机来看。胡人背叛胡人,可能吗?不仅可能,而且动机十足。为何?源于汉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。后文会讲到,鲜卑政权中央某些贵族以受汉文化洗礼,而视本民族边镇士兵为粗鄙之人,以与其同族为耻,甚至引起兵变,这都说明了胡人崇拜汉文化之深。

    六七年代出生的人,小时候家里过年大都贴年画,肯定对一张《麻姑献寿》的年画有印象,而这个麻姑,就与麻秋有关。

    当年,麻秋在今湖北省东北部筑了一座城,此城叫麻城,故址就在当今的湖北麻城市,开国大将王树声、上将许世友同志均出生于此。

    据说,麻秋筑城时,强役民工昼夜不停的干,鸡鸣收工,天明开工。麻秋有个女儿叫麻姑,虽年少却非常善良,同情民工之疾苦,夜半学鸡鸣,使民工能提前歇息。这个秘密被麻秋发觉后,残暴的麻秋鞭笞女儿,麻姑被迫逃到麻姑仙洞修炼,后得道成仙。后世中就有了《麻姑献寿》的年画。

    这个传说,不仅透露出人性的善良,还反射出胡汉文化互相融合的影子,令人感动,令人欣慰。文化,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淀的,三代可以出一个暴发户,却很难出一个贵族,这就是时间积淀的作用。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传承,因此有了深厚的文化传统,这种时间积淀出来的深厚,虹吸力和同化力是极其强大的。中国历史上有多次被外族侵略的经历,可最后无一例外,侵略者都被中国的文化反向融合,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。

    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,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。石闵称帝后(冉魏政权),皇冠、御座、至尊的称号令其心灵得到短暂的放空和满足。可是,他很快就清醒的认识到,自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