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百四十章 钱真的不算什么 (第2/3页)
并提出应走完研制全过程的建议。会后,三机部和上海市府提出继续研制的四个方案,但未获批复,从次年起,运1o飞机的研制基本上就陷入了停顿状态。 范无病对于国内的大飞机生产一直是耿耿于怀的,假如国内可以生产出大飞机的话,那么自己的航空公司就可以节省下来很多的资金,现在向空客公司或者波音公司购买的数十上百架飞机,价值确实不菲,说实话,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儿心疼,与其拿出这么多钱让外国人赚去,还不如向国内投资几百个亿,造出自己的大飞机来,既满足了使用,又锻炼了设计和制造队伍,解决了大量的工作就业机会,又可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 其实大飞机项目很能够锻炼工作队伍,不论是从设计上还试制造上,需要解决的难题都是很多的,更多地是讲究一个合作机制。往往是需要多家企业协同完成的,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中,想要达成这种效果确实非常不容易。 范无病的初步想法,就是将国内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和十几家飞机制造厂联合起来,打造一个大飞机项目开组,一边儿通过替空客公司或者波音公司加工零部件,一边儿开始重新打造国内的大飞机项目,争取在十年之内就拿出可以同空客a38o之类的飞机产品相提并论的大飞机产品来。 其实按照现在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来看,这个目标订的不算是很高,最为关键的一步,还是要使资金到位,同时就是在飞机订单上向国内的飞机制造厂做出倾斜性政策,重点进行扶持。 在考察岭西省飞机制造厂的时候,范无病就顺口提出了运1o飞机的事情,表示对于当年停止这个项目有些疑惑。 岭西省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,当年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参加过对于运1o飞机的研制,对于运1o飞机的经历是比较熟悉的,闻言就对范无病说道,“运十次试飞之前,某人曾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。运十飞成功后,全国人民欢欣鼓舞、扬眉吐气。但有人却把运1o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,说研制运1o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、闭关自守的产物,结果是想一步登天。欲则不达,这种态度和当年对造船工业持消极态度的造船不如买船如出一辙。就国外而言,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也下决心要打倒运十,否则他们就无法进入并占领中国航空市场。” 当年美国麦道公司做成了dc-98o在上海组装的生意,尔后就在杂志上吹嘘自己是怎么做成十亿美元的生意的,说因为上海搞过运1o,他们才与上海合作,如果不扳倒运1o项目,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市场。 运1o被拉下下马后,一九八六年十二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。重新研制国内干线大型飞机,于是乎开始了飞机选型、总设计单位定点、选择国外合作对象、编制可行性报告。这个可行性报告一直搞了六年,直到一九九二年初才上报,研制项目也演变成了中美合作生产md9o。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,国务院下文件,下决心研制15o座以上的干线飞机,最后落实的还是与国外合作研制1oo座的大支线飞机ae1oo。在此背景下,主管部门又提出了三步走计划,第一步,中美合作制造装配md8o/9o,第二步,中外合作研制ae1oo,约在2oo5年服役,第三步,自行设计制造18o座飞机,在2o1o年实现。 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步,麦道被波音兼并,在上海的麦道装配线也就走上了绝路。其结果是,原准备做第三架运1o的价值数千万元的材料,在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和麦道合作作准备时,练铆钉枪用了.可以想象,当年曾经自豪地制造出自己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工人们,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。 三步走计划的第二步,欧洲空中客车单方面毁约,被人耍了一个大头。 到了去年,这一个三步走计划完全落空,美好的梦想落得两记重拳,而中国航空工业有独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