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兄朱由校_第三百五十八章 火烧草津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五十八章 火烧草津城 (第4/5页)

br>    总而言之,日本农民在幕府高层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下,命运极其悲惨。

    了解到这些的东军都督府参将都忍不住开口说道:

    “娘地,这倭寇朝廷是把人当牲畜来使用啊。”

    他的话让一些明军的守备都忍不住点头道:

    “是啊,我还以为每天只给民夫两斤米饭,一条鱼就已经很苛刻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每次发粮食的时候,他们都喜笑颜开的鞠躬感谢,我还好奇,没想到他们原来过得这么惨。”

    明军的一些将领忍不住的说着,而郑芝龙和郑芝凤、郑芝虎等人则是站在城头轻笑。

    之所以颜思齐给日本的农民发地,可不是因为良心过意不去,而是这些地需要人来种。

    一人一亩地听起来很多,但是经过战争破坏的明军占领地区,刨除去那上百万和幕府有牵扯的囚犯以外,实际上他们分得的田地只占据明军收获土地的一小部分。

    其他的田地,颜思齐是以帮忙耕种一亩,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亩产的政策。

    这听上去不多,甚至可以说,这政策如果放在大明,早就要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了。

    但是这样的分成在日本农民看来,那已经是大明的“天使”们赏饭吃了。

    他们许多人已经吃上了不敢奢望的“银舍利子”,也就是那所谓的白米饭。

    凭借自己的一亩地,还有帮忙官府耕种的三四亩地,他们每年可以收获三石稻米。

    对于他们来说,基本实现了米饭自由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颜思齐发动战争的时候,大多都是在农忙和秋收之前。

    尽管他只给农民开出一天两斤米,一条咸鱼,不限量酱油和盐,以及每日五文的工钱,但对于需要负担徭役,还需要为幕府兵马提供衣物、粮食的农民们来说,这已经是大大的“仁政”了。

    蜂窝煤场、炼铁场、水泥场等等普通工厂,在大明开出的工钱是每日二十文到三十文不等,而在瀛洲只给农民们开出十文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这些工厂依旧被人挤破了头的报名。

    对于幕府农民来说,帮忙干活既然还能拿工钱,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种现象,尤其是在颜思齐每年能收上来近千万石田赋后,变得尤为严重。

    由于朱由检还没有出台对于瀛洲粮食运往大明的政策,因此颜思齐在保留部分粮食供给军队外,大部分粮食都是卖给了御马监的皇店。

    御马监的皇店又已经在瀛洲南部三府的各地建立,而稻米的收取后,他们很“黑心”的制定了一石米六百文的价格。

    这样的价格按道理来说,在大明是只有严重灾区才会出现的米价,然而面对这样的米价,许多农民都踊跃的来买。

    等于说,他们种地交粮,颜思齐把粮食卖给皇店,而农民又去工厂打工赚钱来买米吃。

    整个循环下来,颜思齐和御马监不仅收获了各大工场生产出来的物资,还让农民帮他们免费打工。

    但是面对这样的“剥削”,日本农民还喜滋滋,乐呵呵的认为大明的官府带来了文化和光明。

    就比如这些被拉上战场的民夫们,他们明明一开始十分抗拒为明军服务,但当那每天两斤米饭和一条咸鱼摆在他们面前时,他们果断选择了投诚。

    整个战区都没有出现颜思齐、卢剑星、郑芝龙等人猜想的叛逃,叛乱事件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一些农民还会主动的从北方南逃来明军治下,并带来了一些幕府军队的调动情报。

    如眼下,在确定日本农民不会叛变后,郑芝龙便开始利用他们去劝降大部分被幕府强征的壮丁,试图策反或者引起sao乱,而这样的cao作立马取得了成效。

    “别动手!我们投降!”

    一些街坊内,矮小的幕府足轻和辅兵,壮丁开始举着双手走了出来,数量不少。

    “好好好!”

    在城头用双筒千里眼围观的郑芝龙见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